<知識家> 搞懂擴大機原理 推出最愛的效果,揚聲器最強大的後盾

撰文/珊迪  修訂/書世豪

「這個推不動,你要用功率大一點的擴大機推。」 在談論音響時,常會聽見發燒友們談論類似以上的內容。 在音響系統中,這個被稱為「擴大機」(Amplifier)的部件, 究竟是什麼?又有什麼功用呢?就讓我們一步步地揭開「擴大機」的神秘面紗。

 

     事實上,所有的揚聲器都需要擴大機的推動,《音響入門誌》第一期所附贈的「三吋全音域揚聲器」與本期的「無線擴大機」就像雙胞胎一樣,不能分離;另外,如電腦喇叭等的「主動式揚聲器」則已經內建「擴 大機」,因此不需要外接。

     擴大機是主動式設備,一般用來放大訊號的功率,其能提供放大的程度叫做「增益」,增益是指輸入訊號與輸出訊號的比例。例如:擴大機將輸入電壓增大一倍,稱其電壓增益為 2;如果輸出電流是輸入電流的 10 倍,那麼電流增益是 10。擴大機是具有電壓增益、電流增益或功率增益(同時放大電壓與電流)的裝置。

 

搭起聲音美麗的橋樑

     簡單來說,在音響系統中,擴大機猶如揚聲器與其他系統之間的橋樑,其主要功能是將從黑膠唱盤、CD 唱盤、收音機、手機、電腦等所接收到的微弱音源訊號加以放大,以獲得足夠的功率去推動揚聲器發聲。 所謂的「放大」,是經由放大元件模仿出和原本訊號長得很像,卻具有更大的電壓,或是更高的電流量的新訊號。

     因此,一個擴大機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模仿訊號」的功力,如果功力好的稱為「線性表現佳」,反之則是「線性表現差」。

     在選購擴大機前,究竟是要選擇真空管擴大機還是晶體擴大機? A 類、AB 類還是 D 類?琳琅滿目的分類,又有何差別呢?選購擴大機前想必都曾經為此困擾過吧?以下將個別整理出不同分類的擴大機,有了基本架構的瞭解之後,屆時才能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擴大機。

     擴大機依使用放大元件的不同,分為真空管擴大機(以下簡稱為「管 機」)與晶體擴大機(以下簡稱為「晶體機」);其中,再依功能不同 分為前級、後級或綜合擴大機,一個完整的系統通常同時具備前級與後級,並且可以分開購買、或者直接選購擁有前後級功能的綜合擴大機。

     最後,根據工作原理不同,再細分為 A 類、B 類、AB 類、D 類,但前級如此分類並不常見,以下只針對後級做說明。

 小小知識家:C 類放大器  

常稱為「高功率射頻」(RF,Radio Frequency)放大器,與 A 類、 B 類、AB 類放大原理不同,使用非線性電路放大,並使用於電台廣播等系統,與音響系統的音頻應用有所不同,因此沒有被歸類於本期擴大機分類介紹。

 

工作特性

管機 V.S. 晶體機

現代使用於揚聲器的擴大機元件不是真空管就是電晶體,簡述兩者的差異,真空管的優勢在於極佳的線性(也就是原音重現的表現較好);電晶體的優勢在於擁有很大的放大倍率、輸出功率高、壽命長,以及較低的雜訊(也就是耐操又可以很大聲)。以下再進一步分析兩者的工作特性。

 

    真空管是一種電子元件,在電路中控制電子的流動,因為參與工作的電極被封在一個真空的容器之內,因此被稱為「真空管」。

     在 20 世紀中期前,基本上所有的電子器材,舉凡電視、收音機、揚聲 器、無線電、雷達、早期的電腦、電子設備等,都是使用真空管製作而成 的。但因為真空管需要一段時間加熱,等待陰極放射出電子才能運作,所以使用真空管的電器必須預熱,才能正常工作。

     一般的真空管通常使用 1,000 至 3,000 小時之後就需要更換。無論任何時間,只要開機後,計時器便開始計算。因為這個壽命極限,促使許多 玩家在不聽的時候就會關掉機器,藉以延長管子的壽命,但由於電子線 路無法馬上展現出最佳聲音,往往得等到開機半小時以上才能完全發揮 功率,因此真空管可說是一種需要帶著優雅態度賞玩的機器。

     此外,因為一般高級的真空管多半是由手工完成,所以不論生產製程 上如何管控,二支編號一樣的真空管在儀器上測試的數值一定會有些許 不同,誤差值從 ±1% 到 ±10%,甚至更大的情況皆有可能發生,價 位也就有所不同。真空管在沒有配對的狀況下,容易發生音場偏向的問題,越靈敏的系統越會發生這種狀況。

 

歷史的開端:優雅的真空管(Vacuum Tube)

     而更換真空管的價格帶也很大,從 10 美元到 100 美元(約台幣 300 元至 3,000 元);甚至有些玩家會額外 付費購買配對的真空管,以求得同樣的增益(放大的 量),確保一個聲道的聲音,不會高於另一個聲道。

     不過,這個充滿歷史性的元件,由於體積稍大、占空間、功能低且容易燒毀等缺點,也激發了後續擴大機研發者尋找真空管替代品原動力。自然界的物質依照其導電性可區分為三類:導體、半導體、絕緣體。電晶體屬於半導體的一種,是由矽或鍺 為主要原料所組成的物質。

 

跨世紀的發明:萬用的電晶體(Transistor)

     電晶體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是所有現代電器裡面最重要的元件,它可以被大規模製造、生產,成本低廉、品質優良、熱度低、輸出效率高等優點,促使所有電子儀器都改用電晶體作為主要組成元 件。在音響設備的世界中,早期主要使用的真空管也在電晶體的出現後,逐漸被市場遺忘,不過近幾年管機有捲土重來的趨勢。

      在擴大機的製造上,電晶體主要的功能為「放大」信號與「開關」電壓。以收音機為例子,將空中所接收到極微弱的類比訊號放大後,驅動揚聲器進行發聲,便是電晶體的「放大」 作用,它可以不用改變輸入訊號的波形,只會將電壓跟電流值放 大。而在電腦中,也有電晶體的存在,電腦所使用的數位訊號, 電晶體則發揮「開關」的作用,在 0(低電壓)與 1(高電壓)之間進行切換。

 

 

前級 V.S. 後級 V.S. 綜擴

了解「管機」與「晶體機」的差別之後,讓我們繼續進行下一層的分類說明。

 

前級

     前級(Pre-Amp,或稱前置處理器),就像是整套音響設備的控制中心,是負責處理從 CD 唱盤、DVD 播放機、LP 唱盤等訊源所接收到的聲音訊號,然後送至後級擴大機進行「功率放大」。因為不同的訊號各有不同的電壓大小,必須先做處理,然後再輸出給後級擴大機。再者,前級擴大機本身輸出訊號的電流是很微弱的,並不足以推動揚聲器,聲音會非常小聲。

前級的基本結構分為四個部分:

  1. 音量控制(Volume control):目的在改變聲音訊號振幅的大小, 進而調整音量的大小。
  2. 平衡控制(Balance control):目的是用來校正立體左右聲道音量 的偏差,當左右聲道的輸出音量大小不一致時,就可以藉此調整。
  3. 平坦放大訊號(Flat amplifier)功用是將音頻訊號加以放大,通 常放大的倍數為 10 倍(20dB),所以又稱為十倍放大器。
  4. 音調控制(Tone control)目的在改變聲音訊號的頻率特性, 依照功用有高頻控制(Treble control)、中頻控制(Mid control)、 低頻控制(Bass control),甚至還包含有高/低頻濾波器(High/Low filter)、響度控制(Loudness control)、以及音響效果放大器(Sound effect amplifier,簡稱 SEA)。

 小小知識家:功率  

看到功率的「率」,就知道功率八成跟時間脫不了關係。功率代表的意義是能量消耗或轉換的速率,單位是瓦特(W),1W 代表每秒鐘消耗或轉換的能量為 1 焦耳(J)。1J 的能量是多少呢?一粒米所含的熱量大約是 200J,可知 1J 的能量其實蠻小的。若一擴大機的輸出功率為 100W,則代表該擴大機每秒鐘可提供 100J 的能量,約相當於 0.5 粒米所含的熱量。

 

後級

      後級(Power-Amp,或稱功率放大器),主要功能是將前級處理後的音頻訊號做功率放大(同時放大電壓與電流,以電流放大為主),使後級的輸出訊號有足夠的功率去推動揚聲器,進而發出聲音。

     一般而言,完整系統的擴大機必須擁有前級、後級,但若是不想要東拼西湊又想節省空間,則可以選擇—綜合擴大機(Integrated amp.), 將前級與後級結合在一起使用,雖然方便許多,但多少會受限於機器的 體型、功率與元件上的限制,可以調整的空間變小;相較於前、後級擴 大機各自獨立使用,則是換機時較方便,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更換, 並享受其中搭配的樂趣。

     在音響界,管機經常被評為推出來的聲音較甜美、溫暖且高音自然; 晶體機則被認為表現出的聲音清澈結實、通透、且具有高解析力。

   「管機」與「晶體機」兩者之間聽感的不同,主要來自於元件本身所造成諧波失真的差異。若將兩者的諧波失真相比較,會發現管機遠遠大 於晶體機,且兩者皆會同時產生奇次與偶次諧波失真,只不過比例有所 不同,因為管機產生大量的偶次諧波失真,所以聲音聽起來會格外有厚度、音色溫潤。不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各家廠牌大多能自行控制失真、 甚至活用失真的特性,並創造出自家廠牌獨一無二的聲音美學。

     以上關於「管機」與「晶體機」的分析,僅是大多數使用者的感受,而兩者各有擁護族群,畢竟聽覺的感受還是個人喜好,無論是喜好管機 的甜美聲線,或愛上晶體機的諸多細節表現,都應該建議避免極端的出 現。糖蜜般甜美的管機因為低解析,會帶有疏離的味道;而細節分明的 晶體機,過度解析後會帶來疲倦感,若讓揚聲器系統上每樣組件都盡量地透明、中性,才能擁有更棒的音樂饗宴。

 小小知識家:諧波失真、偶次諧波、奇次諧波  

諧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是一種有害的訊號干擾。擴大機在放大訊號的過程中,由於放大元件不夠理想,會產生原有頻率的各種倍數頻率。放大 1kHz 的頻率訊號時會產生 2kHz 的偶次諧波、3kHz 的奇次諧波以及許多更高次的諧波,理論上此數值越小,代表失真度越低。輸出的訊號除了包含已被放大的輸入成份之外,還增加了一些原訊號的 2 倍、3 倍、4 倍 … 甚至更高倍的頻率,導致輸出波形走樣,這種因為諧波引起的失真稱為諧波失真。

 

擴大機 A、B、AB、D 分類原理解析

根據不同的放大工作原理來分類,此次將介紹常見的後級擴大機類別,依序為 Class A 類、Class B 類、Class AB 類及 Class D 類。

  

     在介紹各類型後級擴大機之前,先 簡單說明理想放大元件的特性,如果放 大倍數為 10 倍,輸入 1 會得到 10、輸 入 2 會得到 20,不管輸入訊號多少, 輸出訊號都會是輸入訊號的固定倍數 (如圖 a)。

 

 

      不過圖 a 是理想化狀態,實上電晶 體的放大特性曲線只有在中間區塊會 呈現線性,其餘區塊則不然。若是輸入 的訊號未能落入最佳線性區,而是分 佈在其他區塊,就會造成訊號失真(如圖 b)。

     此外,一個電晶體一次只能處理正半波或者負半波的訊號,若需要一次處理完整的 聲音訊號,則需要兩個電晶體、或者施予直 流偏壓,讓所有訊號的電壓值大於零(例如 A 類擴大機)。

接下來將依照擴大機不同的工作原理分 成 A 類、B 類、AB 類與 D 類,依序說明。

 

Class A 類

     訊號可分為直流訊號以及交流訊號。所謂的交流訊號,是指訊號會隨著時間不同而變化,反之,直流訊號不會隨著時間不同而改變,維持固定 的電壓或電流值(如圖 c)。

擴大機所接收的音頻訊號,都是由正到負、 再由負到正不斷循環的交流訊號(如圖 d)。A 類擴大機只使用單一電晶體放大完整的音頻訊號,由於一個電晶體一次只能放大正半波或負半波 的訊號,為了使音頻訊號落入正訊號的範圍內以及最佳線性區,會在輸 入訊號加入一直流偏壓,以達線性放大的目標,這個直流偏壓稱為工作 點(Operating Point)。舉例來說:若電晶體的最佳線性區間是 1V-3V, 那麼,當輸入一大小為正負 1V 的交流訊號時,可加入 2V 的直流偏壓, 使其訊號完全落在最佳線性區以及正訊號的範圍內(如圖 e),以達到使 用單一電晶體完成線性放大的目標,此類的放大方式即稱為 A 類放大。

     但是當輸入的音頻訊號為 0V 時,由於一直施予 2V 直流偏壓的緣故, 放大器持續地接收到 2V 的輸入訊號,所以還是必須對其持續進行放大的動作,如此一來便產生無用的功率損耗。

     因此,理論上 A 類放大擁有極佳的線性放大特性,不過,實際上電能利用率低於 25%(一般僅為 10%-20%)。例如供應 100W 電力,最後真正輸出到揚聲器最多也只有 25W 左右,其餘的 75W 通通消耗掉,因為轉換效率差、高耗能並同時產生高B廢熱。而熱又是所有電子元件的大敵,當溫度上升後,所有的特性又會改變,因此原先預期的諸多優點,又會有相當程度的抵減。所以印象中的 A 類擴大機都很大台、很重、很燙,通常需要配裝大型的散熱片來輔助散熱。

 

Class B 類

    為了解決 A 類放大器效率過低的問題,於 是出現了 B 類放大器,利用兩個電晶體各自 處理正半波與負半波的訊號。其一負責輸出大,而負半週的訊號就由負電壓的元件放大。 當正半週的元件在工作時,負半週的元件 就處在關閉的狀態;反之當負半週的元件在工作時,正半週的元件就關閉中。

    以 B 類放大而言,因為電晶體有導通電壓的特性,意思是指輸入訊號必須高於導通電 壓,電晶體才能正常工作,所以當輸入訊號小於電晶體的導通電壓時,加上又沒有像 A 類放大線路一樣施予直流偏壓的情形之下, 此時電晶體是沒有輸出的,這也就產生大家 常聽到的「交越失真」或「交叉失真」(如圖 g)。

     除了交越失真之外,另一個容易出現的問 題是,正負兩個放大元件對稱性的問題。由 於無法找到完美對稱的放大元件,也造成了 其他形式的失真。

     不過 B 類放大正因為沒有直流偏壓,所以 當輸入訊號為 0 時,便沒有輸出。因此 B 類 的能量利用率會比 A 類高出許多,所以 B 類放大器是許多省電型裝置的最愛。

 

Class AB 類

      既然 A 類線性佳、效率差、耗費能量;B 類效率高、線性較差,於是有人便提出折衷方案:利用 B 類放大為主架構,並在其中加入 A 類放大適量的直流偏壓,來避免因電晶體「導通電壓」的特性,造成 B 類放大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交越失真」。

     在架構上既有 B 類放大的特性,又加入了 A 類直流偏壓的觀念,因而 稱為「AB 類放大」。

     雖然解決了「交越失真」,但是正負兩個放大器是否對稱性的問題, 造成許多玩家出現「AB 類放大失真度大於 A 類的刻板觀念」,其實這方面的問題,可利用「負回授技術」獲得改善。

     不過,也因為加入了適量的偏壓,使得靜態消耗功率上不如 B 類放大來得省電,但相較於 A 類放大還是有明顯的改善,因此市面上大部分的消費型音響,多採用 AB 類進行放大。

 

Class D 類

     進入 21 世紀後,各種攜帶式的電子設備成為一個趨勢,從作為通訊工具的手機、到娛樂設備的 MP3 播放器等等,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用品。這些攜帶式的設備擁有兩個共通點:都具有音頻輸出的功能,因此需要一個音頻放大器,並且都依靠電池供電。在這樣的需求下,D 類放大器應運而 生。D 類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保持最低的失真情況下得到最高的效率

     A 類、B 類、AB 類的放大原理都是將波形直接放大,利用電晶體的 「線性放大」特性。D 類放大的原理則是使用脈寬調變技術(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利用電晶體的「開關」特性,對電源實行高頻的開關控制,然後再加上低通濾波器,得到想要的放大訊號。

 小小知識家:什麼是負回授? 

為了減少失真並使放大器穩定運作,會將放大器的輸出信號按一定比例送回輸入端,放大器可依送回來的輸出訊號做調整,達到改善失真的目的,此過程即為負回授(Negative Feedback)。通過負回授, 放大器的性能,例如增益的穩定性、線性、頻率響應等可以得到改善。此外,製造過程以及使用環境所造成的器件參數偏差對放大器性能的影響,可以通過引入負回授緩解。由於以上優點,負回授放大器 在許多放大電路以及控制系統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必須注意的是, 不是只有 B 類、AB 類放大才使用負回授,A 類、D 類放大中為求降低失真,也可發現負回授的應用。但不當使用,也常是音響設備的音樂性劣化主因。

     舉例來說,常見的投影機可以看到光與暗,並不是同時具有好幾顆燈泡來做切換亮度,而是利用開關燈泡的時間差來產生光與暗的差別,擴大機的原理也是一樣的(如圖 h)。紅色曲線為聲音原本的訊號,先藉由 產生固定頻率的藍色鋸齒波來取樣紅色曲線的波形,產生出不同寬度的 綠色方塊狀的曲線(稱為 Pulse 脈衝),藉由這些寬度不一的脈衝來決定 電子元件開啟的時間長短,進而複製並放大原始訊號的波形。

     另外,根據測試得知,D 類放大器的效率極高可大於 80% 以上。除此之外,令人注目的是,在固定的輸出功率上,D 類設計比一般傳統 B 類重量更輕、工作溫度更低。

 

該如何挑選擴大機?

     看完上述的說明後,對擴大機有了基本的認識,不過單就放大原理並 不能代表擴大機的音質與品質。擴大機聲音的好壞,還是只能用「聽」 的,但是「聆聽」本身又很主觀,而且受到其他器材及環境的影響很大, 建議可根據聲音好壞、規格特性、元件等級、內裝電路工整、外型美觀 精緻、自己喜愛的廠牌或預算等綜合性條件來挑選擴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