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家> 串流音樂時代來臨,CD會被取代嗎?

撰文/書世豪

     進入網路時代,音樂也開始變得不一樣。

     音樂的載體從以前的黑膠唱片與 CD 變成 NAS 中的檔案或虛擬的網路雲端,以前摸得著、看得到的音樂專輯,現在只要手指滑動 iPad, 就可以從音響系統系統中流洩出來。

 

     音樂從 1980 年代 CD 問世之後,正式從類比進入數位的時代,但人們開始大量聆聽數位檔案則是 1990 年代網路開始萌芽之際。因為網路蓬勃發展,人 們對於傳輸、分享檔案的需求大幅增加,除了影像與影片之外,音樂檔案當 然也是大家「分享」的重點之一。

 

都是 iPod 惹的禍!

     那時記憶體昂貴、網路的頻寬也不夠,像是 MP3 這樣的壓縮格式便誕生了。市場上開始出現了許多能播放 MP3 音樂檔案的產品,而真正改變整個市場的則是 Apple 在 2000 年推出的 iPod。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以「將 1,000 首歌曲裝進口袋」為口號,iPod 不僅賦予了隨身播放器全新定義,也讓音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加上 Apple 免費音樂播放軟體 iTunes 的推波助瀾,讓人們開始習慣為優質音樂付費,也改變了整個音樂出版行業的規則。

     受限於記憶體容量與傳輸頻寬的大小,早期的數位流播放只能播放音響迷不上心的壓縮格式檔案。隨著電腦設備的進步,大家發現可以把自己珍藏多年的 CD「擷取」(Rip)成音樂檔案,享受 CD quality(16bit/44.1kHz)的音質,音響迷才漸漸接受以檔案播放音樂這件事,開啟了音響訊源的重大革命。

 

電腦普及帶動 USB DAC 的問世

     最早的數位流播放系統是用個人電腦搭配「傳統」DAC,早期的電腦可以選購音效卡,音效卡上有類比輸出,也有數位輸出,通常數位輸出採用的是光纖端子,所以可以直接連接到 DAC,透過音樂播放軟體,播放電腦中的音樂檔案。不過後來大家發現這種要外接音效卡的做法有點麻煩,所以廠商就利用每一部電腦都會有的 USB 介面,推出了 USB DAC。

     向來追求高音質的音響迷當然不會滿足於 CD quality 的音質,聰明的商人開始推出所謂的「高解析音樂檔案 」(High Resolution Audio),通常泛指解析度高於 16bit/44.1kHz 之無壓縮(或無損壓縮)的音樂檔案。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販售高解析音樂檔案的網站也紛紛登場。

 

種類繁多的數位流播放機

     後來大家覺得這樣透過電腦播放音樂,還是有點麻煩,專屬的「數位流播放機」自然而然應運而生。雖然使用的方便性大增,但其實數位流播放機本質上還是一部電腦,只是這部電腦是「專門」播放音樂之用。 這樣的做法不僅讓這部電腦可以不受干擾的專心播放音樂,也可以更有效的對抗電腦運作時產生的各種雜訊干擾,提供更精美且友善的操作介面。

     我們所說的「數位流播放機」,其實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包括 Streamer、Digital Audio Player、Network Music Player,有各種不同的功能與類型。最早推出的數位流播放機大多內建了硬碟,所以這類產品不僅具備了播放的功能,也是一部「伺服器」(Server,儲存與管理檔案的設備)。

 小小知識家:MP3 

     MP3 的全名是 MPEG-1 Audio Layer III 或 MPEG-2 Audio Layer III,是一種數位音訊的編碼格式。它是由德國埃爾朗根的研究組織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 Society’s Heinrich Herz Institute)的一群工程師在 1991 年發明並標準化。MP3 的普及,對音樂產業造成深遠的影響。MP3 的設計目的就是大幅降低資料量,藉由捨棄 PCM 音訊資料中對人類聽覺不敏感的部分,達到壓縮檔案的效果。換句話說,MP3 是一種失真壓縮格式。對大多數人來說,MP3 聽起來與無壓縮音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後端音響播放系統的失真已遠大於音訊檔案在壓縮前/後在聽覺感受上的差異。

 

各司其職的 DLNA 架構

     數位流播放的架構大致依照 DLNA 的規範,分為 DMS(Digital Media Server,數位媒體伺服器)、DMP(Digital Media Player,數位媒體播放器)、DMC(Digital Media Controller,數位媒體控制器)以及 DMR(Digital Media Renderer,數位媒體彩現器)四個部分。

     其中 DMS 是整個系統的源頭,負責檔案的獲取、複製、儲存。DMP 則是用來播放音樂檔案的設備。DMC 是用來控制設備的裝置,同時可以搜尋 DMS 上的檔案,並指定 DMR 播放或控制檔案上傳或下載到 DMS。 DMR 的概念比較像是一個橋樑,就是負責播放 DMC「推送」(push)過來的音樂檔案。

     舉例來說,DMS 就像是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DMC 就是圖書館員,負責把你想借的書從茫茫書海中找出來。如果這本書是你不懂的文字,你就需要一個翻譯的機器才能讀懂,而這個機器就是 DMP 或 DMR,透過 這類播放設備,你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

 

讓每一個環節都有專屬的設備負責

     在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加儲存裝置)普及之後,就開始出現許多不具備儲存裝置,僅具有播放音樂功能的「數位流播放機」,目前主流的產品就是此一類型。有些高階機種的面板上還具備了漂亮的全彩大螢幕,方便顯示專輯封面以及用遙控器就可以更簡易的操作。

     市面上的數位流播放機又更進一步分為內建了 DAC、可直接輸出類比訊號的「數位流播放機」與沒有 DAC、僅能輸出數位訊號的「數位流轉盤」二種款式。高階的機種通常並不內建 DAC,而是將數位類比轉換的工作交給高階的 DAC 負責。

 

家中各種檔案的總管― NAS

     一般稱為「網路硬碟」的 NAS 是一部電腦,這部小電腦僅負責檔案的管理。NAS 所管理的檔案並不侷限於音樂與影片,還包括文件與圖片等,均可透過網路傳輸。

     換句話說,NAS 就是 DLNA 架構裡面的 DMS,統整音樂檔案,透過網路傳送給家中同一網域內的 DMP,大部分負責控制 DMP 的 DMC 就是手機或平板電腦。必須注意的是,很多設備兼具了多種功能,可同時具備 DLNA 架構中的多重角色。

 

操作介面是致勝關鍵

     前面提過具有硬碟、面板上有操作介面的高階數位流播放器,同時具備了 DMS、DMC、DMP,甚至 DMR 等多樣的功能,儲存在這類數位流播放器硬碟中的音樂檔案也可以透過網路傳送給其他不同房間的 DMP 或 DMR 播放。

     既然大部分的數位流播放機的功能都大同小異,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呢?音質表現是一大關鍵,播放軟體、電源供應、甚至連機箱的設計都會影響到最終的聲音表現。另一個關鍵則是操作介面的方便性與易用程度,目前大部分的 DMP 都是採用平板電腦當作 DMC,利用平板電腦螢幕大、畫面美的優勢,讓使用者更容易操作音樂的播放與管理音樂檔案。

 小小知識家:DLNA  

     數位生活網路聯盟(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LNA)的前身是索尼(Sony)於 2003 年 6 月創立的 Digital Home Working Group,一年後更名為 DLNA。目的在建立一套可以使各廠商的產品互相連接、互相適應的工業標準,從而為消費者實現數位化生活。DLNA 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於 2017 年正式解散,不僅在 13 年間認證了超過 4 億件設備,同時也建立起數位設備透過網路溝通與傳輸的基礎。

 

雲端串流讓你隨時隨地都有音樂聽

     網路的頻寬大幅躍進之後,透過「雲端」串流音樂變得更加方便,Spotify 這類的網路串流服務大量出現。透過雲端播放音樂的好處就是不需要準備音樂檔案,隨時想聽什麼就聽什麼;那有什麼缺點呢?目前雲端串流的音樂還都是壓縮檔案,完全無法與儲存在硬碟(或NAS)裡面的高解析檔案相提並論。

     iOS 的用戶可能對 Apple Music 情有獨鍾,愛聽華語歌曲的人喜歡 KKBOX,這些全都是壓縮的音樂檔案。目前全球僅有 TIDAL 採用高解析檔案,搭配 MQA 解碼,串流播放的音質可說是目前最高水準,不過並沒有針對台灣地區開放,除了透過特殊管道之外,本地樂迷想要體驗這類高音質的串流服務,還要等一等。

     還在抱著 CD 不放的音響玩家,面對數位音樂的時代,是不是該開始思考也買一部 NAS,開始享受更方便的播放數位音樂檔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