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書世豪
回到家,卸下一身的疲憊,泡上一壺好茶,打開音響,讓美妙的音樂充滿空間中,還有比這樣的時刻更讓人放鬆的了嗎?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現代人聆聽音樂的習慣早就從 音響轉變成耳機,時刻都難與耳機分開,也難再有這樣的閒情逸致了。
雖然耳機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聆聽音樂,卻很難帶給人放鬆的感覺,這時你需要的,就是一套優質的音響系統。
你為什麼需要音響?
耳機屬於個人聆聽設備,隨然有著絕佳的方便性,但其整體表現力還是有限制。就算是最頂級的耳機系統也很難跟一套音響所發出的聲音相提論。耳機可以隨身攜帶,到各處都能讓你有音樂相伴,但卻阻斷了人們與外界的連結,佔據了你所有的思緒。音響系統就不同了,你可以放著讓它在空間中唱歌,不論是聊天、閱讀、做飯,甚至伴著你入眠,手機響了也不會聽不到,讓音樂成為一種情境、一個氛圍。
Hi Fi、Hi End傻傻分不清楚?
如何讓音樂成為一種情境、一種氛圍呢?你需要的就是一套「高傳真」的音響系統,高傳真的英文是High Fidelity,簡稱Hi Fi。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一套Hi Fi系統必須有夠高的訊噪比、夠低的失真以及足夠的頻寬,能滿足這三個條件的音響系統,我們會說它是一套Hi Fi音響系統。說得白話一點,就是能「忠實還原現場的聲音」的音響系統,而將這種追求達到極致,就是所謂的Hi End。現在很多人提到Hi End音響,往往與「高價」畫上等號,但其實並不是如此,Hi End其實是一種精神,就算平價的音響系統,也可以達到「忠實還原」的目的。
小小聲觀察
訊噪比(Signal Noise Ratio)
訊號雜訊比( 縮寫為 SNR 或 S / 強度 N),簡稱「訊噪比」,是科學和工程中所用的一種度量,用於比較所需訊號的強度與背景雜訊的強度。其定義為訊號功率與雜訊功率的比率,以分貝 (dB)為單位表示。大於比率 1:1(高於 0 分貝)表示訊號多於雜訊。
小小聲觀察
失真(Distortion)
只要輸出的訊號與原來輸入的訊號有不相同之處,都可以稱之為「失真」。失真的英文distortion 就帶有扭曲、變形的意思,而日文以「歪み」來代表之。如果從測試圖表上來看,原來輸入只有 1k 測試訊號,是圖中最高的一直線,在其他頻段出現的較低峰值與本來不存在的雜訊(底噪),都可將之視為「失真」。
小小聲觀察
頻寬(Bandwidth)
音響系統中所指涉的「頻寬」(Bandwidth),通常說的是「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或稱「頻響」),也就是指訊源、擴大機或揚聲器所能發出的頻率範圍。通常只要能涵蓋人耳的聆聽範圍(20Hz-20kHz)就算合格,要做到這點,對訊源與擴大機來說並不難,但要揚聲器發出全頻段的聲波再生,就有極高的難度,而且也與空間大小有著極大的關係。
音響在不同空間,表現大不同
音響與耳機有著最根本的差異,就是音響必須要與空間做搭配,而耳機則不需要。現代人的聆聽環境很多是在書桌上,除了耳機與耳擴之外,就是電腦加上一對簡便的電腦喇叭。而在小空間中,一部綜合擴大機與一對書架式揚聲器,就可以讓音樂充滿室內;但在客廳這樣比較大的空間中,就可能需要落地型揚聲器,才有可能讓音樂唱得夠大聲,滿足耳朵對聆聽效果的需求。
如果還有觀賞電影的需求,可能需要添購多聲道環繞擴大機與喇叭系統。對於嚴肅的二聲道音響迷或影音玩家來說,建構一個專屬的聆聽空間則是終極的選擇。專屬的聆聽空間除了必須要有專屬的電源系統,空間也得經過特別處理,這時音響系統就可能必須擴充為巨大的落地型揚聲器,擴大機則必須分為前級擴大機與後級擴大機,訊源可能有CD唱盤,也有黑膠唱盤等。
音響可以為生活帶來一些改變
當然你可能會說:不過就是聽個音樂,有必要搞得這麼麻煩嗎?對於追求極致的Hi End玩家來說,這個問題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對一般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也絕對有其必要性。不論是音響玩家或是一般的愛樂者,追求的目標都是「完整的音樂重播」,但是音樂也有各種不同類型,音響系統也跟每個人平常習慣聆聽的音樂類型息息相關,想要追求一套任何類型的音樂都能播的音響系統,絕對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
如果你平常聆聽的音樂大多是以人聲歌唱為主的流行音樂,耳機、小型音響系統、大型音響系統可能聽起來差異並不會太大,但如果您喜愛的是爵士樂或古典音樂這類偏重質感表現與動態表現的音樂類型,對於音響系統的要求可能就會更高一些。一套高級的Hi End音響系統,就算是聆聽流行音樂,也能帶給你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感受,所以添購一套完整的音響系統,絕對會為你的生活帶來改變。
構成一套音響系統的主角有哪些?
音響系統通常是由訊源、擴大機、揚聲器三個部份所組成。但現在一支無線藍牙喇叭或是一支手機就涵蓋了這三部份,以至於很多初入門音響的朋友以為只要有揚聲器可以聽音樂。以傳統的配置來看,只有揚聲器是沒有辦法唱歌的,因為揚聲器需要電流來驅動,而產生驅動電流的東西就是擴大機。
擴大機就如同英文Amplifier字面上的意義,就是一個「放大」器,因為訊源傳送過來的訊號非常微小,還不足以驅動喇叭,所以需要擴大機的放大。音樂訊號就像是被「封存」在LP或CD這類媒介中裡面,如同曬乾的茶葉或經過烘焙的咖啡豆,必須經過「沖泡」或「萃取」的過程,才能將其中的美味「釋放」。音樂訊號也是如此,經過擴大機的放大,才得以忠實的還原。
黑膠唱盤是類比訊源,CD唱盤則是數位訊源。黑膠唱盤通常還需要外接一部「唱放」才能正常播放音樂,現在也有許多黑膠唱盤已經將唱放內建其中,方便性大大增加。
訊源有類比與數位之分
現在大部分的訊源都是使用所謂的「數位」訊號,相較於之前的「類比」訊號,數位訊號其實已經很大,但還不足以驅動揚聲器,所以需要擴大機。像是黑膠唱盤就屬於類比訊源,CD唱盤或SACD唱盤則是數位訊源。一般來說,CD唱盤的輸出電壓大約都在2V左右,送給擴大機放大完全沒有問題,而類比訊源所拾取的訊號電壓最低可能會到0.01V,所以還需要一部唱頭放大器(又稱「前前級」,簡稱「唱放」),才能送給擴大機。
那數位與類比又是什麼意思?你可以把數位訊號想像成電子表,用數字顯示時間,所以可以把體積做得很小;而類比就是傳統的指針表,為了完整顯示12個小時,必須要有夠大的盤面才能顯示時間,也才能讓人看得清楚、確切知道現在的時間。用時鐘做為比喻,某些方面很貼切地點出了數位與類比的差異。
人類一開始的訊號傳輸都是採用類比的方式,後來才轉變成數位。
音響系統預算分配學
有了以上的基礎概念,當我們走進音響店,你有想過要如何分配手上的錢嗎?按照一般的慣例,揚聲器應該是音響系統中預算佔比最重的部份,因為揚聲器決定了整套系統最終的聲音表現。但揚聲器的預算也不建議超過總預算的五成,否則接下來能分給訊源與擴大機的金額就太少了。
原則上,建議揚聲器與擴大機的預算比例應該相當,擴大機可以略少一點,訊源則可以更少一些。不過這只是通則,其中牽扯到每種產品的平均單價問題,像是一對10萬元的揚聲器可能只是入門級,但10萬元的擴大機已經屬於中階產品,而一部10萬的訊源更是踏入了高階訊源的範疇。預算該如何分配?如何搭配?這些都是音響「好玩」的地方,就還有待你自己慢慢摸索了。
預算分配中的盲區
入門玩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所有預算都分給訊源、擴大機、揚聲器,而忘了整個音響系統還包括音響線材與其他配件。這樣的做法最後就會造成預算超支,因為音響線材往往是整體聲音表現最後那臨門一腳,小配件也有可能讓音響系統的聲音表現大幅精進。不管你購置音響系統的預算多寡,建議至少要準備大約一成的金額給音響線材,這個比例可以視系統總金額增加而調高,但是不建議超過總預算的三成。
例如一百萬的音響系統,購置三十萬的音響線材其實並不過份,若沒用到水準相當的線材,整體的聲音表現可能會大打折扣。音響小配件則可量力而為,因為並不是必需品。如果聽過確實有效、而且很喜歡的產品,再慢慢添購即可。
找店家協助,省時又省力
當所有音響產品與線材都物色完畢,接下來就進入正式連接的階段。若您是找同一個店家成套購買,那我相信音響店一定很願意協助組裝。但如果為了省錢,跟花木蘭一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貨比三家後才一一購入,那麼,省下來的經費就得用自己的時間和心力取代—-你得自行做功課並安裝。
如果怕麻煩,建議還是找優質的店家一次購入,不僅有完善的售後服務,也能尋得個性契合的搭配器材,未來升級也有可以諮詢的管道。相對來說,找信譽良好的音響店可以大幅減少走冤枉路的機率喔!